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西游记》无疑占有独特的位置。尤其是其中的幻想色彩,极具想象力,令许多人为之沉醉。时至今日,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一代的娱乐选择愈加丰富,但他们对于《西游记》中的那只机智勇敢、重情重义的猴子——孙悟空,依然怀有深厚的情感。
孙悟空的形象,不仅仅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尤其是在1986年版的《西游记》中,更是被六小龄童演绎得淋漓尽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六小龄童的表现,几乎让人觉得孙悟空是真正的猴子化身,充满了力量与智慧。这一版的《西游记》成了许多人心中最经典的版本,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1986年的《西游记》并不是中国影视史上首度改编的版本。事实上,最早的《西游记》改编作品可以追溯到1927年,那时的电影拍摄技术还极为原始,甚至是默片时代。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西游记》,它并非完整呈现整个故事,而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章节——“盘丝洞”,作为拍摄对象。
展开剩余80%提到“盘丝洞”,许多人脑海中可能浮现出妖娆的女妖精,穿着华丽衣服,含笑凝视着唐僧,而孙悟空则使出各种武艺保护师父。导演但杜宇的选择并非偶然,他精准捕捉了这一情节中的多重吸引力,不仅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满足了喜欢英雄主义的观众;还有复杂的情感纠葛,迎合了热衷于戏剧化情感戏的观众;更有妖精们水中沐浴的香艳场面,吸引了喜爱视觉刺激的观众。
当时的电影市场相当贫瘠,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问题都让人无暇顾及娱乐。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1927年版的《西游记——盘丝洞》依然在上海影院大受欢迎,成为当年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之一。
然而,这部影片并非没有争议。片中的妖精沐浴和诱惑唐僧的情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引发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政治正确的严格要求,使得这部影片经历了许多难以言说的波折。随后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也让许多文化遗产遭到遗失,连《西游记——盘丝洞》也未能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渐渐失传,只有通过口口相传和当时的报刊报道,人们才得以知晓它的存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的重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电影事业处于低谷。直到2012年,北京举办的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年会,才为这部失落的影片带来了曙光。来自挪威的好消息揭开了《西游记——盘丝洞》失而复得的序幕。在经过多次确认后,工作人员终于确定这正是那部失传已久的经典影片。然而,影片的修复工作十分复杂,必须经过细致的修复与数字化处理。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需要修复的画面高达13万多帧,修复团队一天最多能完成200帧,整个过程持续了一年之久。
2014年4月5日,经过艰辛的修复,影片终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正式亮相。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当年的海报和报纸了解影片的历史背景,还能真切地观赏到当时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经典情节依然让人难忘,比如唐僧被妖精迷惑时的艰难抉择,孙悟空变身蝴蝶偷听妖精的对话,及最后通过观音指点,巧妙使用火焰击败妖精,成功救回唐僧。
令人特别关注的是,作为一部默片,观众无法通过台词来感受角色的情感。导演但杜宇特别要求演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肢体动作与表情来传递情感,这让影片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选拔适合的演员,导演甚至亲自参与挑选,自己的妻子也出演了其中一个重要角色——蜘蛛精。影片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也成为了当时票房收入的高峰之一。
尽管《西游记——盘丝洞》与原著小说存在一些出入,尤其是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猪八戒的贪色情节等方面,修复后的电影依然成为了经典。许多人在观看时或许会对片中的孙悟空形象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不像1986版的孙悟空那样金毛闪亮,反而更加接近原著中的猴子形象——尖嘴猴腮,十分真实。然而,这种“猴性”十足的演绎方式,恰恰展现了当时电影制作的真实与创意。
电影中的妖精们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捕捉唐僧,他们追求的是“真爱”。这种情节上的改变,或许正是导演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敏锐反映。在那个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的时代,很多女性面对婚姻的选择依旧由父母主导,而西方的“真爱”思想的引入则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此外,电影中还采用了水下拍摄的技巧,突破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拍摄技术界限,这种创新的拍摄手法在当时无疑是一次突破。
如果你曾经看过这部影片,或者与1986年版的《西游记》相比,你会更倾向于哪个版本呢?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