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史学家王称在《东都事略》中曾记录过一件颇有意味的趣事:
有一次,宋太宗赵光义兴致来了,随口向大臣们发问:“你们觉得,我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谁更厉害?”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心领神会,纷纷抢着恭维:“陛下您堪比尧舜,圣明无比,唐太宗在您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拍马声此起彼伏,唯有老成持重的李昉沉默不语。
场面一时陷入尴尬,待众人声音渐息,李昉才缓缓开口,引用白居易《七德舞》中的诗句:“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这两句乍听无关,实际上却隐含深意。它们讲述的是唐太宗曾释放三千宫女,使其重获自由,并在贞观六年纵放四百死囚,让他们回家过年,年后再自愿归狱受刑的故事。宋太宗立刻明白李昉的暗示:他在借唐太宗的仁德婉转指出,自己尚不足以望其项背。赵光义虽心中不悦,却不能当场发火,否则反而坐实了“不贤明”的评价,只能苦笑着说:“看来我确实不及唐太宗啊。”
这段典故让人不禁好奇:李世民为何敢于放走死刑犯?难道他就不怕他们逃亡四散,祸害社会?更令人惊讶的是,史书明确记载,最终几乎所有被释放的死囚都如期返回,没有一个弃信潜逃。这一“纵囚归狱”的奇闻,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
据记载,事情发生在贞观六年冬至前夕。按照唐制,冬至是举国大典之日,皇帝亲临南郊祭天,同时大赦天下,赦免部分囚徒。李世民亲自审阅案卷,逐一询问囚犯,尤其是死刑犯。面对那些眼神黯淡、满怀绝望的囚徒,他忽然动了恻隐之心,感受到他们对团圆的渴望,遂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于是,他郑重宣布:“放你们回家与亲人共度新年,但必须在约定之日归来。”
展开剩余72%当时朝中有人质疑风险太大,但李世民却自信地说:“若能归来,说明人心可感化;若逃亡,那便是罪无可赦。”结果在翌年春,竟有三百九十余人信守承诺,自行返回。这一举动震动朝野,李世民深感震撼,干脆赦免了他们的死罪,重新给了他们生路。
然而,事情真有史书记载的那般“奇迹”吗?细细考量,这其中恐怕并不单纯。以常理推断,一个已被判死刑之人突然获得自由,理应选择逃命才合乎人性,而近四百人却无一违约,未免太过离奇。或许,如部分学者所猜测,李世民早已暗中给予他们承诺:只要配合完成“归狱”的表演,就能换来真正的赦免。这样一来,所谓“纵囚归狱”,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一部精心导演的“德政舞台剧”。
事实上,贞观初年死刑人数极少,但到了贞观六年,死囚竟骤增至三百九十人,这与当时司法体系的收紧密切相关。御史权万纪弹劾大理丞张蕴古轻判案件,导致李世民震怒并处死张蕴古。自此,各地官员人人自危,为避免被指徇私,纷纷加重刑罚。于是,死囚数量在短期内激增,其中或许包含不少冤案。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展现仁德,李世民才设计了“纵囚归狱”的戏码。
更深层的动机,还与他心心念念的“泰山封禅”有关。贞观五年至六年,群臣多次上表劝进封禅,李世民若要营造“圣明君主”的形象,就必须以德政取信天下。“纵囚归狱”便成为一次绝佳的政治操作:既展示了感化人心的威望,又掩盖了冤狱横生的现实。
然而有趣的是,唐代史家在记述此事时多选择淡化,反倒是后世文人如白居易,才将它写入诗篇流传下来。李世民本人其实深知,这种“奇政”并不完全符合他一贯强调的“法度为先”,因此在公开场合并不大肆渲染。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或许该抱有更理性的眼光:它既是一场真实存在的政治实践,也可能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形象工程。无论其本质如何,都折射出唐太宗在治国过程中对民心与权威的巧妙拿捏。正因如此,它才在千百年后依旧被传颂,成为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太宗本纪》
2《新唐书·刑法志》
3《旧唐书》
4《册府元龟·帝王部》
5《太平御览·刑法部》
6《文献通考·刑考》
7《东都事略》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