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熙元年(公元290年),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即后世所称的晋武帝。一个多世纪之后的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东晋第九任皇帝司马曜在睡梦中被宫女闷死,谥号孝武皇帝,史称晋孝武帝。因为两人的谥号仅仅相差一个“孝”字,后人常常将二人混淆。那么,如果从各自的功绩来比较,究竟谁更具作为呢?
司马炎生于魏明帝青龙四年(236)。他成长的年代,正是司马氏家族权势蒸蒸日上的时期。他的祖父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牢牢掌控曹魏的实权。待到司马炎渐渐成人,其父司马昭又稳固了家族在朝中的地位,成为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咸熙二年(265),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很快,他逼迫魏元帝曹奂让位,正式建立西晋政权。这一幕颇似当年曹丕篡汉,权力更替显得自然却又充满权谋。
可以说,正是凭借祖辈与父辈打下的坚实基础,年仅三十岁的司马炎几乎毫无阻力地登上了帝位。在其统治初期,政绩尚算可观。泰始三年(267),他颁布《泰始律》,此法典以简明宽松著称,不仅深得百姓称赞,更对之后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他启用叔父司马骏与名将文鸯平定西陲,击退胡人,使长期动荡的凉州恢复安宁。然而,司马炎最显赫的功绩还是灭吴之战。
展开剩余71%自西晋立国伊始,司马炎便派遣重臣羊祜坐镇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长期对峙。羊祜去世后,由杜预接替继续筹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认定时机成熟,遂调集二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南征,仅数月便攻破建业,迫使吴主投降。至此,分裂百余年的三国局面画上句号,天下重归一统,司马炎也因此名垂青史。
然而,盛极而衰几乎成了宿命。统一天下后,司马炎逐渐沉湎享乐,不再关心政务,甚至热衷于与舅父王恺、石崇斗富。他去世前留下的继承人司马衷昏庸无能,政局迅速为贾南风所掌控,最终引发八王之乱。内部混战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外部则遭到游牧民族的侵入,史称“五胡乱华”。最终,匈奴建立的汉赵攻陷长安,西晋灭亡。可以说,司马炎未能为国家留下稳固的根基,他的分封政策更为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再看晋孝武帝司马曜。他出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父亲司马昱曾被改封为琅琊王,因而司马曜在四岁时便继承会稽王的封号。太和六年(371),权臣桓温发动政变,立司马昱为帝,幼年的司马曜也因此成为皇子。然而司马昱不甘为傀儡,仅八个月便郁郁而终。于是,年仅十一岁的司马曜仓促即位。
幸而次年桓温去世,朝政由褚太后辅政,局势得以稳定。太元元年(376),司马曜亲政,但真正掌权的却是谢安等士族。太元八年(383),前秦天王苻坚率二十余万大军南侵,结果在谢安的指挥下,八万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于淝水。这一战不仅成为历史名局,也让强盛的前秦迅速土崩瓦解。
然而,战后司马曜并未给予谢氏家族厚赏,反而以此为契机削弱士族、收回皇权。随着谢安、谢玄等人相继退位交权,司马曜逐步实现亲政,成为东晋最具实权的皇帝。但讽刺的是,他也步上了司马炎的后尘,荒于政事,沉迷享乐。最终在太元二十一年(396),因一句玩笑激怒张贵人,被宫女暗杀,年仅三十五岁。
回顾司马曜的统治,最大的成就无非是淝水之战的胜利与皇权的收复。然而前者的功劳主要属于谢安等将领,后者则未能转化为国力的增强。北方在前秦崩溃后分裂不堪,本是东晋收复失地的良机,但司马曜却无所作为,坐失良机。
综上所述,晋武帝司马炎虽有统一大业,但因昏庸后期及错误制度安排,使西晋速亡;晋孝武帝司马曜虽一度夺回皇权,却同样荒淫误政,白白浪费了复兴的良机。两人相比,或许司马炎功业更显赫,但二人皆未能为国家开创长治久安的格局。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